• 首頁
  • 關於公義
  • 網站連結
  • 公益看板
  • 聯絡公義
  • 首頁
  • 主持道安會報 卓揆:續推道安計畫 盼達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下降15%
2025 年 7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 6 月    
新聞分類
  • Uncategorized
  • 鐘  聲
  • 國際要聞
  • 政治外交
  • 地方綜合
  • 財經稅務
  • 生活休閒
  • 學者觀點
  • 專家看法
  • 公義廣場
  • 美哉台灣
    • 語言文化
  • 圖畫天地
  • 文教體育
  • 人物側寫
  • 警民之間
  • 主編精選
服務專線
政治外交 生活休閒

主持道安會報 卓揆:續推道安計畫 盼達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下降15%

2 月 27, 2025

【記者姚碩彥/台北】行政院長卓榮泰今(27)日主持「中央道路交通安全會報114年第1次會議」時表示,交通安全攸關國人基本日常「行」的安全,政府高度重視,並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至今已有相當進展,其中799處易肇事路口改善,已完成789處;2,000處省道路口改善,已超出預定目標,共完成2,978處,兩者合計完成3,767處路口改善,這都是各相關單位及各縣市地方政府一起努力的成果。卓榮泰勉勵各單位持續努力,達成「2030年行人死亡人數下降50%,並朝向2050年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的願景邁進。

隨後,卓榮泰在聽取交通部「全國道路交通事故統計分析及道安推動計畫辦理情形追蹤」報告後表示,依交通事故統計資料顯示,113年30日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2,950人,是自109年來最低人數;另行人死亡人數為366人,為自97年來最低行人死亡人數。卓榮泰感謝中央及地方政府各單位過去一年來的努力,但減少生命的死傷是迫不及待的,中央及地方政府仍需加大力度,積極改善各項防制措施。

卓榮泰提到,中央補助地方之799處優先改善路口工程,已完成789處,尚未完成的部分包括彰化縣9處、屏東縣1處,請加速辦理,務必於今(114)年3月底前完成。至於113年各部會辦理道安行動計畫情形,除交通部公路局辦理「駕駛識別設備專案補助」,尚須與相關團體溝通研商外,其餘85項均已達標,請公路局依照規劃期程加速辦理,務必在今年9月完成。

針對「114年道路交通安全推動計畫」專案報告,卓榮泰表示,交通部是推動道安工作最重要的主責部會,請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出發,持續推動讓人民有感的改善工程、法規及政策,建立民眾正確的交通安全觀念,以及用路人的停讓文化。此外,交通部負責統合管考各部會進行道安改善的計畫,請各部會積極配合,確保114年度達到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112年基準年下降15%的目標,展現政府的決心與行動力。

卓榮泰請內政部國土署、警政署、消防署落實執行道路交通安全推動計畫相關事項,視執行情形滾動式檢討,並請教育部落實推動各面向交通安全教育與宣導,例如在大專院校通識課程推廣交通安全;同時也請各縣市政府督導所轄中小學將交通安全教育納入學校課程,並鼓勵教師參與研習,以利落實推動交通安全教育。

卓榮泰強調,交通事故發生後的緊急醫療系統,能提早將傷病患到院前的救護資訊通知醫院,是搶救寶貴生命的第一道關卡,請衛生福利部與內政部密切配合,繼續辦理醫院端建置到醫院前預警機制及緊急醫療後的急重症資料通報,整合到院前及到院後緊急醫療救護資料,優化緊急醫療救護流程及品質。此外,卓榮泰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持續支持及鼓勵學界參與道路交通安全相關專題研究計畫,提供中央及地方各單位更先進、創新的道安對策、建議與解決方案。

卓榮泰提到,強制汽車責任保險自87年實施至今,累計保險理賠金額及補償金額合計逾3千億元,超過700萬人次受惠。此外,113年底機車強制車險投保率為89.41%,較前一年底增加0.94個百分點,已達到車禍受害人獲得基本保障的宗旨,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繼續推動,並持續研議車險費率計算不納入性別因素、高風險駕駛行為肇事致受害人死亡或重傷者,提高費率等級級距,以及於保險理賠時註記非車主之肇事駕駛人機制,提供車禍受害人更全面保障。

針對內政部「校園周邊道路改善辦理情形及精進作為」專案報告,卓榮泰表示,學齡兒童與青少年是用路人中的相對弱勢族群,建立友善的步行環境可以保障學童上下學安全,請內政部及交通部就後續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113-116年度)補助的校園周邊道路改善類別案件,請地方政府加強內部跨單位聯繫,提出完整改善方案,以利依優先順序逐步推動,並確實掌握辦理進度。

此外,有關民團提出校園周邊通學環境改善訴求,包括加強照明與能見度、步行空間不中斷及廣納多元專業意見等,請內政部、交通部、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廣納民團意見,加以評估辦理,以建立安全的通學廊道環境。2025/02/27

相關新聞
政治外交
英法領袖於7/10發表宣言重申對台海和平穩定之承諾 外交部:歡迎與感謝
tsl67888 7 月 11, 2025
政治外交
顧立雄視導第三作戰區防禦性布雷及台北港防護操演  慰勉官兵操演辛勞
tsl67888 7 月 11, 2025
政治外交
立院通過普發現金卻刪撥補台電千億 政院:將債留子孫實屬不當;心疼!
tsl67888 7 月 11, 2025
政治外交 地方綜合
視察彰化農損及淹水災情  卓揆:全力統籌各項經費及預算支援災後重建
tsl67888 7 月 11, 2025
生活休閒
內政部發布防空避難指引英文版圖卡 協助在台外籍人士迅速應變確保安全
tsl67888 7 月 11, 2025
生活休閒
警政服務APP改版升級+《防空避難指引》影片推出 提供民眾的行動準則
tsl67888 7 月 11, 2025
生活休閒
工地臨時工、外送員透過手機上網、便利商店即可加災保  工作更有保障
tsl67888 7 月 11, 2025
生活休閒
早發現、早治療  國健署擴大大腸癌篩檢對象 半年受檢人數突破103萬人
tsl67888 7 月 11, 2025
地方綜合 生活休閒
黃偉哲陪賴總統赴七股、學甲、後壁傾聽民眾心聲 將盡全力解決燃眉之急
tsl67888 7 月 11, 2025
生活休閒 地方綜合
賴總統台南將軍柳營勘農漁災損 黃偉哲:與中央合作加快復原重建產業鏈
tsl67888 7 月 11, 2025
地方綜合 生活休閒
吳修齊基金會、南紡購物中心各捐1千萬 宏佳騰氫能發電機支援台南災區
tsl67888 7 月 11, 2025
政治外交
賴總統赴雲林視察農作災損情形 期盼不分朝野黨派共同協助農民儘速復耕
tsl67888 7 月 10, 2025
政治外交
視導M1A2T新式戰車換裝訓練 賴總統:會做國軍後盾 盼團結護國家主權
tsl67888 7 月 10, 2025
政治外交
蕭副總統接見世總聯合總會回國訪團 盼團結凝聚臺灣安全與經濟發展實力
tsl67888 7 月 10, 2025
政治外交 財經稅務
卓揆接見世臺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 盼支持「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
tsl67888 7 月 10, 2025
生活休閒
「丹娜絲颱風災害救(協)助」專案 卓揆:「從優從寬從速」助受災民眾
tsl67888 7 月 10, 2025
文教體育 生活休閒
卓揆頒發政院文化獎 讚得獎人吳晟、傅明光及楊麗花卓越貢獻、實至名歸
tsl67888 7 月 10, 2025
生活休閒
落實「負責任登山」、維護民眾安全  內政部呼籲民眾應依法申請入園許可
tsl67888 7 月 10, 2025
生活休閒
「全民+全聯 一起來支援」防空避難演練 內政部: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
tsl67888 7 月 10, 2025
生活休閒
丹娜絲瘋狂襲台 2454支電桿倒成「骨牌陣」 台電傾全國搶修人力拚復電
tsl67888 7 月 10, 2025
地方綜合 生活休閒
南市說明丹娜絲風災搶救進度 黃偉哲感謝各單位支援並籲防近期強降雨
tsl67888 7 月 10, 2025
地方綜合 生活休閒
南市府說明丹娜絲颱風災損補助標準 即日起至8/15可洽受災區公所辦理
tsl67888 7 月 10, 2025
地方綜合 生活休閒
台南市畜牧場受丹娜絲颱風災損 7月10日至7月23日受理現金救助申請
tsl67888 7 月 10, 2025
政治外交
漢光41演習實兵演練 顧立雄視導陸軍206旅召集訓練 肯定捍衛家園精神
tsl67888 7 月 9, 2025
政治外交
林佳龍率企業代表團訪問巴拉圭 慶台巴建交68週年 並深化兩國經貿合作
tsl67888 7 月 9, 2025
生活休閒
避免污染環境並促進資源有效循環利用 災後太陽光電板必須妥善清除處理
tsl67888 7 月 9, 2025
生活休閒
丹娜絲風災害救助第二波公告 農業部:節省相關流程、儘快協助農民復耕
tsl67888 7 月 9, 2025
生活休閒
丹娜絲颱風及豪雨農損 農業部公告彰化、雲林、高雄、屏東天災救助品項
tsl67888 7 月 9, 2025
生活休閒
經濟部所屬事業機構114年擬招考616名新進職員 歡迎有志人士踴躍報考
tsl67888 7 月 9, 2025
生活休閒
陳世凱視察港務公司丹娜絲防颱應變情形 指示加強港區防颱應變整備工作
tsl67888 7 月 9, 2025

聯絡我們

累計瀏覽人次: 44
  • 電話:07-397-5887
  • 傳真:07-397-7885
  • 電郵:chn6788@yahoo.com.tw
  • 地址:80772 高雄市三民區黃興路399巷2號
本站內容皆有所本,無色腥羶,歡迎轉載 | 公義時報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