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聞報業〈每日新聞、公義時報與宏亞新聞〉全球資訊網

或許有人認為,「台灣閩南語」係屬地方語言,難登大雅之堂。其實,它比許多其他方言甚至所謂的「國語」,不只毫不遜色,甚且文雅得不知凡幾,只是因為大家平常說慣了,加上台灣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外族統治,鮮少有人加以注意而導致如此誤會。比如:

台灣人勸人「不要」做什麼,會說「莫」如何,像是「莫吵」(mai3 tsha2,不要吵)、「莫受氣」(mai3-siu7-khi3,別生氣);要請人家「吃東西」,說是請人「食物」(thiah8-mih8)(或「食物件」thiah8-mih8-kiann7)(註一);問人家「要不要吃」,就說「敢欲食」(kam2 beh4 tsiah8)?(註二)

又,問人家生意、事業、成績、身體、環境…「有沒有起色或比較好」,就說○○「敢有較好」(kam2-u7 khah4-ho2);說「盡心記住」,或是「用力抱緊」,則叫做「記牢牢(ki3-tiau5-tiau5)」或「攬牢牢(lam2-tiau5-tiau5)」。(註三)

台灣閩南語繼承閩南甚至中原古文化,單從以上所舉的莫、敢、欲、食、較、攬、牢…等幾個詞例來看,就可知台灣閩南話不只並不低俗,而且是很高雅的,只因為大家都這麼講習慣了,就少有人去探究這些字詞的來歷,就像大家並不覺得台灣閩南話中竟然含有文讀、白話異讀的音韻體系之別,甚且還有連續變調(變音)的特性和奧妙。

外來政權為了方便管理,除了在殖民地施行高壓威權統治,更直接滅除被統治者的固有文化,而語文正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本。台灣四百年來歷經荷西、日本等異族統治,乃至國民黨據台,長期壓縮本土文化,加上一般人的忽視,總是人云亦云,導致連所謂本土政權上台後的官方文書都常把「足感心」寫作「揪感心」,將「食(吃)飯」寫成「呷飯」;「湊陣」也變成「鬥陣」或「逗陣」,「較車」則說是「尬車」,「話胡亂(講)」自然也變成「畫虎膦」(註四),不單叫人不知所云,更令人為台灣語言文化的存續擔憂!

註一):「食物」,一般有二種解釋,當動詞(吃東西)時,念白話音(thiah8-mih8)(或「食物件」thiah8-mih8-kiann7);做名詞解,則念文言音(sit8-but8,吃的東西)。

註二):「敢」,做疑問句時叫做(kam2),如敢有(kam2 u7,有嗎?)、敢通(kam2 thang1,可以嗎?);若解作有擔當、敢做為,則念白話音(kann2),如敢做敢當(kann2-tso3-kann2-tng1)。「欲」(beh4,又說是bueh4或berh4)就是「要」的意思;台語說「吃」為「食」,「呷」則是「吸而飲」之意。

註三):「較」,也有「比較」、「更加」和「較量」的不同解釋;做「比較」和「更加」解,如「較濟」(khah4- tse7, 較多)、「較好」(khah4-ho2);解做「較量」時,則如「較車」(ka3-tshia1),也就是時下所謂的飆車(pio1-tshia1)。此外,也有人把「較好」誤寫成「卡好」,「卡」是指「不上不下」(被卡住),與「較」字無關。

註四)「足感心」是「足夠感動人心」;「湊陣」是「聚集眾人、結夥成伴」,「鬥」和「逗」與「結伴」風馬牛不相及;「較車」則是比較誰的車子性能好、跑得快,無關「尬」否;對於吹牛、誇大、隨便東拉西扯的話語,本來就是「話胡亂(講)」,現在居然和動物的性器官(虎膦)牽連再一起,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scroll back to top